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巖土所房定旺、吳鵬程、楊永生、毛權生、張進、樂陶等研發(fā)的“一種干堆與濕排相結合的尾礦堆排方法”發(fā)明專利權(專利號:ZL201310307782.9),這是院在尾礦堆排技術領域取得的又一項新的技術成果。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礦產資源的緊缺,選礦工藝水平和回收率逐步提高,再加上尾礦中粗砂的綜合應用,使得進入尾礦庫內的尾砂粒徑越來越細。采用傳統(tǒng)尾礦堆排方法的尾礦堆積壩往往會遇到筑壩困難、沉積灘坡度特別緩、壩體排滲不暢、穩(wěn)定性差等諸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了礦山尾礦庫建設的關鍵,對此廣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細粒尾礦堆排方法已經出現(xiàn)多種,包括水庫式濕排、模袋法、壓濾干堆等,應用較多的是水庫式濕排,模袋法和壓濾干堆處于嘗試階段。水庫式濕排是整個壩體都用當?shù)赝?、石材料筑成,尾礦庫建設周期長、投資大。模袋法是采用土工編織袋將尾礦袋裝堆積,土工編制袋有效孔徑小時,排水周期長,袋裝效率低;土工編制袋有效孔徑大時,滲流出來的大量泥漿還需要處理。近年來出現(xiàn)的尾礦干堆方法需要將全部的尾礦進行脫水,處理能力小,成本極高,對于尾礦年產生量百萬噸以上的選廠,難以采用該法處理,而且細粒尾礦壓濾干堆也無法回避暴雨和洪水,因此尾礦干堆場同樣需要建設排洪、排水設施,而且生產的連續(xù)性還受天氣影響。
本發(fā)明采用濕排與干堆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尾礦堆排,將選礦廠排出來的尾礦漿體,一部分進入壓濾脫水車間進行脫水過濾,干尾礦用于堆筑干尾礦壩體,剩下的尾礦漿體輸送至干尾礦壩體頂部內側排入尾礦庫內,濕尾礦沉積于干尾礦壩體上游坡面;在干尾礦壩體形成初期,在干尾礦壩體底部內側設立用于攔擋濕尾礦及洪水的圍堰。在干尾礦壩體底部與壩基之間設置水平排水體,干尾礦壩體下游坡腳部位設置棱柱式排水體。采用本發(fā)明方法進行細粒尾礦堆排,可以解決細粒尾礦堆壩困難的問題,能夠充分保障礦山采、選生產的連續(xù)性,解決了因設備故障和天氣等因素引起尾礦堆排問題,加快礦山建設速度,降低尾礦庫建設投資和運行成本,提高礦山經濟效益。